一,愚智贤不肖的释义:
1.愚,《说文解字》戇也。从心从禺。禺,猴属,兽之愚者。愚者、智之反也。会意。
2.智,《说文》: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按经典相承作智。《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
3.贤,《说文》多才也。《玉篇》有善行也。《易·鼎卦》大亨,以养圣贤。
又胜也。《礼·投壷》某贤於某若干纯。《注》以胜为贤。
又下见切,音现。《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注》贤,大穿也。
4.肖,《说文》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不肖。
《玉篇》:似也。《书·说命》:说筑傅巖之野,惟肖。传:肖,似也。
又《礼·中庸》:夫妇之不肖。扬子《方言》:肖,法也。西楚梁益之闲曰肖。注:肖者,似也。《博雅》:肖,类也。
又小也。扬子《方言》:赵肖,小也。
二,《中庸》关于愚智贤不肖的阐述:
孔子曰:“道之不行也[1],我知之矣:知者过之[2]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3]。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释】
[1]道:中庸之道。
[2]知者:指智慧超群的人。知,通“智”,智慧,聪明。
[3]不肖者:柔懦的庸人,与贤者相对。
【翻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在天下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实行的时候超过了它的标准;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达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为人所明了,我也知道原因了:有德行的人要求过高,做得太过了;没有德行的人要求又太低,没有做到。这正像人们没有谁不吃不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简单的说就是,“智者过,愚者不及;贤者过,不肖者不及”。
三,“愚智贤不肖”的理解
1.从以上古文释义和《中庸》的相关论述,我们得知:愚和智,是以知识、阅历等为标准,把人分为愚者和智者;贤和不肖,是以才能、德行等为标准,把人分为贤者和不肖者。这是以两套标准来把人群分类,举例说明大家就更明确了:假设A标准为“愚和智”、B标准为“贤和不肖”、C作为人群整体,那A和B之间是互不隶属的、平行的关系,C可以用A标准划分,也可以用B标准划分,用公式表示为“C=愚+智”或“C=贤+不肖”,以此其义明矣。
2.愚、智、贤、不肖是对前文“高下不相慕”的重申和进一步的闸述,“智为高,愚为下”,“贤为高,不肖为下”故“愚智不相慕”;“贤不肖不相慕”。
3.愚、智,贤、不肖描述的是上古时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着重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不妨回忆一下上古之人,他们“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就是“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做到“不惧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