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天秀翠说:“老师,现在的大学生很孤独的。”这句话真的震惊到了我。今年刚入学的大学生们放寒假回母校看高中老师,已经有四波了。闲谈中聊及他们的大学生活,我本以为高中苦学之后的释放,充分享受到大学生活的自由,他们一定都觉得大学生活是精彩而快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甚至感觉有些无聊。直到秀翠说到“孤独”二字,我才感觉到如今的大学生活怕是和二十多年前我在大学的时候有很大不同。
孩子们说班里的同学们不是很熟悉。这点儿我可以理解,我们当初公共课和专业课都是全班在一起上,除了少量的选修课,我们几乎和高中时代一样。现在的大学生好像大多是选课走班,同一个班的学生也并不一定在一起上课,班级似乎只是一个便于辅导员管理的建制。传统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如今的大学生们体会不到。我个人觉得这一点儿很不好,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合作和交流。
孩子们说宿舍里的舍友,半年了还不怎么熟悉。这点儿让我很吃惊,我们当初上大学时最熟悉的就是宿舍同学了,到如今我们依然是好朋友。如果能让我们几个再次回到在一起生活的那四年时光,我想我们都愿意舍弃某些我们如今拥有的东西来交换。我们当时也就第一天不太熟悉,从第二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去军训,一起去吃饭,一起去打水,一起去水房洗衣服,干什么都会在一起。
孩子们说舍友们不熟悉是因为大家在宿舍不怎么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机,回到宿舍宁肯和曾经的同学、朋友打电话视频聊天,也不愿意和面对面的同学聊天。我可以理解刚到一个新环境,刚接触到陌生人时不适应,但一个学期都是这样就不是很正常了。也许孩子们都等着对方开口,但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会有几个曾经的好友,似乎还是和熟悉的人聊天更自如,就没有人主动交流。这让我感到很惋惜,他们正处于年轻和自由的年龄,多和身边的人交流是有益于他们的,大家可以一起成长。
手机这个物品,让更远的交流便捷了,同时也阻碍了孩子们近在咫尺的交流。孩子们说他们玩手机有时候也只是为了缓解尴尬,陌生的人在一起,假装拿着手机划拉划拉,在手机上做点儿事情,那么就不用开口说话了,也不感觉尴尬了。这种感觉我坐电梯的时候有过,有时候坐电梯的时候碰到一位男同志,在那么小的空间里面对面站着,眼睛无处安放,也不知如何开口交流,打开手机看一看,确实可以缓解尴尬。可如今的大学生们面对面的时候也要靠手机来缓解尴尬,让我感到意外,也感到担忧。他们本应该是最活力四射的,最渴望和外界交流的,可如今封闭起了自己。我想大学校园里是不是应该多一些真正的活动,让年轻人们放下手机,一起交流,一起快乐。
孩子们还提到现在的大学生们都比较注重个人的感受,不太在意他人的感受,因此相处起来很难。他们都是00后的大学生,估计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的宠儿,因此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海南的孩子们有很多并不是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知道人与人的相处中需要更多的理解,甚至是退让。所以,这也是让他们很不适应的地方,有孩子半年还没有交到一个知心的好朋友。孩子们说放寒假回家没有和同宿舍的同学联系,反倒是和高中同学们一起疯狂吐槽大学宿舍同学。这也让我很担忧,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不应该是这样一种生态。
我记得大一放暑假回家,老家遭受严重旱灾, 家里颗粒无收,爸爸背上行囊南下打工。当时我心里特别难受,就给宿舍的朋友们每人写了一封信,讲了讲家里的情况。那时候我们没有手机,电子邮件也不流行,我用写信疏解心中情绪,舍友们收到信后也用她们的方式安慰我。如今想来这样的感情多么纯粹,多么难得。
我不甘心,继续提问,没有同乡会吗?孩子们说同乡会是有的,但只是微信里的一个群聊,没有人说话,也没有活动。大学没有社团活动吗?孩子们说社团活动也是有的,但大家只是冲着挣学分去的,活动结束后就散了, 没有人交流。
这么看来如今的大学生确实是孤独的。当然,肯定有一些例外的情况。我这里说的可能是一种大体的情况,这种情况让我感觉很不好。我觉得这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体会到大学时同学和朋友之间的那种美好的情谊,不管上的是985 ,还是211,我都觉得这是上了个假大学。如今想来,上大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那是青春年华时珍贵的一段体验,这段体验需要很多人一起参与进来,拒绝“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