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蛇年贺岁祝福语中,许多人都写下:有“舍”有得。新春佳节,坚守在各自岗位的医务工作者,割舍的是与家人亲友的相聚时光,换来的是更多人的平安健康。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月2日,浙江省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新春送健康”小分队,来到该县威坪镇坑下村方师傅家,为其送来新春慰问与健康指导。图为医务人员在指导方师傅正确用药。 健康报记者 郑纯胜 通讯员 伊华军 李维维 摄影报道
急救重症监护室里
有援疆医生的身影
春节临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彤彤的灯笼在白雪映衬下格外喜庆。第十一批援疆医生迟骋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已到尾声。“按照规定,1月初以后同批援疆干部就可以自行返回了,但是我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工作,这里越到节日患者越多。”迟骋说。此时,相比回京过春节,他心中更多的是对新疆的眷恋。
迟骋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疆期间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受时差影响,新疆的上班时间比北京晚一些。
上午9时许,迟骋走出宿舍门,门口的路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这里的冬天格外冷,从第一场雪开始,冰到现在都没有化过。北京的雪和这里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迟骋小心地看着脚下,往医院走去。
10时,集体早交班。
10时30分,开始查房。
急救重症监护室有25张床位,常年满负荷运转。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存在多系统损害。查房时,迟骋既关注患者的病情,也注重教学传承。对于新住院的患者,迟骋耐心地给当地医生讲解诊断思路,引导当地医生正确鉴别疾病,制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而对于老患者,迟骋就和当地医生回顾之前的治疗方案,评估效果,调整策略,努力让每名患者都得到最佳治疗。
查房时,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重症监护室肖克来提主治医生侧身站在患者床尾,全神贯注地倾听和记录着迟骋的分析和指导。他向记者感慨道:“迟主任的临床洞察力让人叹服。我们汇报病史时,他总能在纷杂信息中迅速锁定关键问题,清晰地讲透背后的道理,锻炼我们透视疾病的能力。”肖克来提说,有时患者及其家属只要听说北京来的援疆医生到了,紧皱的眉头马上就能舒展三分。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重症监护室在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救治领域尚处在能力爬坡期,而这恰恰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优势领域。肖克来提回忆,在迟骋的主导下,多名患者得到了精准救治。其中,有名30多岁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病情极为凶险。迟骋凭借多年的医学经验和敏锐的专业洞察,迅速识别病症,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援疆工作结束在即,迟骋进行着各项收尾工作。他最牵挂的是新疆基层的急救能力补短板工作。“新疆太大了,一旦老百姓突发急危重症,送往大医院可能需要一两天时间,快的也得几个小时,这对患者来说可能是致命的。”迟骋已成功引入乡村急救援助项目,帮助30个乡镇卫生院(多在南疆地区)设立急救室、接受捐赠的急救设备,还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培训了58名乡村急救医生。
“回到北京,这项工作还要继续推进下去。”迟骋对此很放心,因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合作联结机制。
在援疆的500多个日日夜夜中,当地的同事们、朋友们用热情和真诚包裹着他,这种感情使他难以割舍。
“谢谢您对新疆的付出,真希望还能每天并肩作战呀。”谈到离别,肖克来提红着眼眶说。
这是她在院值守的第10个春节
除夕清晨,北京街头。寒风拂过街道,年味悄然弥漫。
5时30分起床,6时出门,坐公交、倒地铁,7时30分抵达医院……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龚晓杰副主任医师已经踏上了前往医院的路。
8时,准时交班。龚晓杰倾听着夜班同事对患者病情的介绍,并实时做好记录。
9时许,交班结束,她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先去抢救室,那里都是重症患者,一刻都不能耽误。”她一边说着,一边快步走向抢救室。
“患者血氧饱和度低至60%!”抢救区内传来的声音迅速让龚晓杰绷紧了神经。
病床上,一名患有严重心脏病、心肌缺血、心衰和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病情急转直下。龚晓杰带领团队迅速给患者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并完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搭建起输液通道。在抢救过程中,龚晓杰时刻关注着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团队。
抢救室、留观区、监护室……龚晓杰辗转于急诊各个区域间。当看完各区域的50余名患者时,龚晓杰看了眼手机,已是中午12时30分。刚准备休息一下,3名突发心梗患者的转入又使龚晓杰加快了脚步。
龚晓杰一头扎进了抢救室。其间,抢救室的门开开合合,只见患者被接二连三地推了进去,却不见医务人员出来的身影。
当龚晓杰走出抢救室时,已是下午4时。此时,她刚刚抢救完一名患有严重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的老年患者。“患者病情非常复杂,肾衰竭、呼吸衰竭、酸中毒,可家属坚持保守治疗。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抢救,但……”说到这里,龚晓杰的声音戛然而止,眼中透露着失意与惋惜。
振作片刻,龚晓杰继续投入到快节奏的工作中。忙碌的白天过后,龚晓杰主动申请了连班,继续坚守在夜班的岗位上。“这样能多休一天假,回家多陪陪父母,也能让同事们在除夕轻松点。”龚晓杰说。
夜晚,急诊室依旧灯火通明。一名患有肝硬化多年、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被紧急送进抢救室。“患者到医院前吐血达2000毫升,现已休克!”抢救室外传来医务人员的呼喊声。龚晓杰立即为患者完成输血前检查,进行及时的液体复苏(大量输液)以维持其循环稳定,并联系血站调配血液,及时让该患者输上了血……
心律失常、饮酒过量致窒息、感冒发烧、高热惊厥、心脏骤停……在除夕,龚晓杰诊疗了各类病情的患者。经过及时救治,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很快稳定了下来。据悉,除夕、春节两天,该院急诊诊疗量分别达166、227人次。
春节当天上午,龚晓杰下班回家。“急诊工作虽然压力大、节奏快,但看到患者在我们的救治下转危为安,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龚晓杰感慨地说,今年春节是她在院值守的第10个春节。
“产房需要我们,
孕产妇需要我们”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月28日(农历除夕),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走进病房,指导宝妈进行婴儿护理与喂养。杨海斌 魏莹莹 摄影报道
当新春的钟声即将敲响,千家万户畅享团聚的喜宴之时,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南开院区产科病房却是一派繁忙景象。这里的医务人员无暇感受节日的轻松氛围,他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新旧交替之际,守护新生命。
除夕一早,产科主任邱晓媛就已开启一天的工作流程:交班、查房、处理医嘱、记录病程、与患者家属沟通、办理出入院……一系列环节看似平常,却容不得丝毫马虎。她在细致核对一名孕产妇的检查报告后,随手拾起工作记录夹,熟练地写下诊断要点。“我在产科工作了26年,除夕留守科室,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她说,“虽然再次错过与家人围坐一堂吃年夜饭的温馨,但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产房需要我们,孕产妇需要我们。”
今年除夕,与邱晓媛并肩值守的还有副主任尤鑫,以及年轻医生强娟、罗玮辰。病房的诊治工作、急诊室的抢救任务,需要他们共同完成。
这是罗玮辰第一次春节值班,也是她第一次在外度过除夕。“今年,我留守科室,这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她坦言,孕产妇情况瞬息万变,医务人员必须随时应对。“虽然无法与家人团聚,但当看到新生儿呱呱坠地,听到宝妈们声声道谢,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
午后时分,产科走廊终得片刻宁静。强娟正想趁这段空闲给科室人员订餐,却被急诊室的电话打断——一名足月臀位孕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和见红的症状,需要立刻准备手术。
邱晓媛迅即赶往急诊室。“宫口已开大1厘米,需要立即施行剖宫产!”急诊室医务人员在她的指导下,一边完善术前化验,一边为患者进行备皮、导尿等术前准备。十几分钟后,孕产妇被送进手术室。近1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母子平安。等一切安排就绪后,已是晚上10时。
“剖宫产就是与时间赛跑,既要快,也要稳。”邱晓媛说,只有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加强团队配合,才能在关键时刻及时决策,帮助孕产妇安全分娩。
夜色渐深,产科走廊灯火通明。伴着一声响亮的啼哭,“蛇年宝宝”于春节当天0时13分出生。年轻的父母紧握住对方的手,用泪水和微笑表达着内心的喜悦。
“生宝宝的过程对我来说既紧张又兴奋。”这名宝妈难掩激动,“多亏了医务人员一直鼓励我、安抚我,告诉我如何配合,分娩过程令我非常安心。”
深夜,产科依旧人来人往。对于这些白衣天使而言,这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一天:平凡的是他们一如既往地践行着守护生命的职责,不平凡的是新生命正在他们手中迎接世界的第一缕光亮。
急诊儿科医生的“生命守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月28日至2月3日,江苏省南京市急救中心累计转运救治3458人次。图为该中心急救人员在转运伤病员。通讯员 国立生 健康报特约记者 程守勤 摄影报道
除夕当日,千家万户迎新纳福,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依旧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年味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团圆和欢聚,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是责任,更是将儿童健康成长这个美好祝福转化为现实图景的坚守和承诺。
除夕下午2时,该院急诊内科王芬主治医师与家人提前吃了年夜饭。随后,王芬的丈夫就带着两个孩子先去湖北省与王芬的娘家人团聚了,而王芬则要先投入到与往常一样的紧张工作中。面对4岁孩子的不解和哭闹,王芬耐心安抚:“妈妈是医生,要去上班,让小朋友都能健健康康地过年。”
除夕下午5时左右,急诊内科紧急收治了一名从外地转来的鞍区肿瘤术后的8岁女孩。被送来时,女孩反应差、血糖低,血压也偏低。在抢救室值守的王芬第一时间迎上去救治。结合患儿病史,考虑女孩存在肾上腺危象的可能性,若不及时处理,血糖难以稳定,而且还可能出现休克情况。经过急诊内科一夜的救治,女孩的血糖维持正常,血压逐渐稳定,状态好转,第二天转至普通病房。
经过了一天的跌宕起伏,这名女孩的父母才缓过神来,向医务人员道一声“过年好”。这一声祝福,让笼罩着紧张和不安的抢救室和重症病房有了暖意。
这一晚,或受到意外伤害的患儿,或肠胃不适的患儿,断断续续地被送到急诊救治,当晚的接诊量并不比平时少。王芬和同事们不由得感叹“不太像除夕夜”。
被送来医院的患儿大多是急危重症患儿,急诊作为拯救生命的第一窗口,承担着较大接诊压力。为了保证重症患儿的顺利救治,该院根据往年经验提前做好部署,让急诊通道更为顺畅。王芬告诉记者,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会提前梳理患者情况,将一些病情相对平稳的患者转到其他科室,尽量挪出更多床位,以备春节期间收治病情危重的患儿。普通病房的病情好转、允许直接出院的患者,也尽量安排其出院,以便收治春节期间需要住院的患儿。此外,在人力安排上,急诊内科除了有3名医生和6名护士在院值守外,还有一批医务人员随时待命以备不时之需。
急诊内科一片忙碌景象的同时,也洋溢着春节的氛围。火锅、饺子、水果、炒菜……该院暖心地为值守的医务人员备上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大家轮换着匆忙地享用完了这顿年夜饭。
从除夕到大年初二,接连工作了3天后,王芬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3次春节值守工作,踏上了与家人团聚的返乡路。
以点滴热血汇聚冬日暖流
1月29日,大年初一。碧空如洗,寒风刺骨。上午9时刚过,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正阳门箭楼脚下的献血方舱内外,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已经就位。标有“无偿献血挽救生命”的红色大棚在献血方舱旁支了起来,各项准备工作就绪,陆续有几名游客驻足询问。
谷萌是该献血方舱的负责人,这是她在一线岗位坚守的第23个年头。“这几天是‘全员上阵’。”对谷萌和同事们来说,越是到假期,越要确保人手充足、服务“在线”,值守早已是常态。
前门大街灯笼高挂,在浓浓年味里,新春景观装置吸引了不少人拍照打卡。这天,许多献血者在观光游览之余献出一份爱心,以点滴热血汇聚冬日暖流。
“我今年本命年,想做一些事来开启这未知的、希望顺利的一年。”这是24岁献血者徐梦迪第4次参与无偿献血,对她来说,这个大年初一更加意义非凡。
“一直想在北京献血,今天路过看到现场有志愿者便来了。”徐梦迪告诉记者,她此前陆续在其他城市有过献血经历,也一直呼吁带动身边人参与无偿献血。临走时,她和工作人员们还约定了6个月后再见。
谷萌告诉记者,多数时候,选择来这里的献血者们是“流动”的。来自江西省的献血者黄先生骑着电动车、穿着外卖员工作服前来,连头盔都没摘下就走进了献血方舱。春节来京旅游的梁先生特意查了地图、来此处的献血方舱献血,不仅帮助了别人,也是这趟首都游过程中送给自己的礼物。
该献血方舱工作人员丁佳媛在一线工作了7年。在她眼中,这些年,数字化信息系统和更高效便捷的检测仪器不断为采验血全流程赋能,在保障安全性、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天下来,在寒风之中向往来人群介绍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志愿者们忙个不停,还要招募、协助登记填表、发放纪念品。不过,大家脸上仍挂着藏不住的笑容。对他们来说,让更多人了解无偿献血、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为临床救治、挽救更多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新春最诚挚的心愿。
天色渐晚,完成今天的采血后,工作还没有结束。献血方舱的工作人员们还要按规范流程将采集到的血液和其他相关物品送至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一番忙碌下来已是晚上,第二天还要继续值守,这场爱心接力仍将日复一日进行下去。
为了做好春节期间血液保障,北京市各个献血点的工作人员们纷纷忙碌在街头巷尾、车站、庙会,还推出了各类互动游戏和联名奖品,其中不乏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形式和内容。
2025年1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上线“首都献血”小程序,具有献血预约、血检查询、献血点查询等功能。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王鸿捷告诉记者,该小程序将上线“用血报销”“献血服务满意度调查”等功能,为献血者提供更多便利。
文: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高艳坤 吴倩 杨世嘉 段梦兰 特约记者 陈婷 通讯员 韩冬野 项春梅 江大红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8DUKE6J】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