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咱们聊到了曹操。今天咱们聊聊诸葛亮。
许多人说《三国演义》夸大了诸葛亮的能力,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历史上最大的功臣明明是周瑜,却硬生生给诸葛亮一个七星台作法求东风的虚构桥段,再加上什么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反正在赤壁一役中,别人都成为了陪衬,包括那位在苏东坡笔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三国周郎赤壁”。
连金庸都觉得不服,说罗贯中是山西人,所以特别偏袒他的山西同乡关公,连带着蜀国集团的人物都一起偏袒。
金庸说,如果他来写《三国演义》,就写一部以东吴为主体,周瑜、陆逊为主角的小说。
当然,最后金庸还是没有写出来,因为《三国演义》已经深入人心了,写出来担心效果不佳于是放弃。
诸葛亮之所以会被美化,我想关键的一点,是他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位正能量满满的能臣和军师。前后出师表让人看到了诸葛丞相为了治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一个托孤说:“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可是诸葛亮依旧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为蜀国殚精竭虑,也绝无二心。而且还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不断北伐。
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但平息了叛乱,更赢得了南蛮部落的尊重和忠心。而这份忠心,居然能够延续千年,我国五十六的少数民族里,有个佤族,据说就是孟获那支,他们把诸葛亮尊称为阿祖阿公。这只孟获后人一直遵守着先祖跟他的约定,帮助蜀汉镇守南关,世世代代守护中国南大门,打英军、抗日军,虽然蜀汉早已不在,但先祖的誓约至今坚守,实在令人感动。
(图源网络,侵删)
诸葛亮一生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今天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兴旺而前赴后继。也许真实的诸葛亮并非用兵如神,但他的品德,在历代名相中,是绝对出类拔萃的。
历史上有许多人因为受到诸葛亮这位名相的激励,精忠报国,曾国藩就是一例,以至于《曾国藩家书》中提到:
许多人都争相效仿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成就了许多建功立业的事情。
东晋时期,陶侃、祖逖为了收复北方失地,闻鸡起舞,清操自励,这种精神动力就是源出诸葛亮;
岳飞率领军队北伐金人,也是奉诸葛亮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而且根据史书记载:岳飞经常读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每读都一定为之流涕。并手抄《出师表》的文章,到现在还有保存。
还有南宋丞相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忽必烈多次劝降,但文天祥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在被囚禁的两年间,他写了很多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忠贞之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正气歌》,这些都是以诸葛亮等先贤为榜样的事迹。
所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处在元末明初时代的罗贯中,会用这样的方式来书写自己的偶像。因为同样的,他当年也是一位谋士,在起义军张士诚的部队中,被朱元璋部队打败以后,他躲起来写就《三国演义》,在自己心中重新构想出了这本传阅千古的著作,也让三国里许许多多能力、性格各异的文官、武将们写活了。
虽然这只是罗贯中眼中的三国,但将历史升华为文化,进而成为一种符号,有点错,有点夸张,那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