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红楼梦,在某个温度合理的周末打卡完毕。在搜攻略时候已看到了铺天盖地的评判,看到了很多红迷的质疑,吐槽和失望。
“只有”二字确实有点用力小猛的感觉,一切都可贴贴红楼,整体有点古代杂糅现当代,有点时空错乱,个别场景也因音乐与灯光的缘故,有点点忧郁夹杂诡异的感觉,感官确实有点混乱。
可是,可能被理性包裹久了,需要释放一下感性的细菌,可能真的年岁长了,回忆多了,更是压力也大了,精神状态欠佳,神经比较脆弱,易感动。
可能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免费赠送的,免费的,总是好的。
看到了免费剧场《第三十五中学》剧中1987年毕业的老照片,听到了像麦兜一样的,淡淡回忆式的自述旁白,讲到毕业典礼上只记得女主持人的名字,忘记了男主持人的名字,记住节目谁跳错了,谁完全不在调上,忘记了节目的名字。
旧式板报,发黄的桌凳,发旧的名人头像,青春懵懂的爱情,充满正义感的灭绝师太化学老师,沉浸式代入感,还是有些怅然若失的蛋疼的感觉。
纵然槽点也不算少,可是真有催泪效果,一催泪,神经一被触动,精神就好些了,感觉就挺好的,同时又还是免费的,感觉就更好了,标准就这么无厘头,简单粗暴。
ps,节目中的“小费翔”唱的不错。应该是后期录音,但还是不错。
说完了感动,说一说形式,有一类艺术家是不是更注重形式?有一类艺术家,更注重内涵?有一类伟大的,比如曹先生,两者兼有,最后一者实在太难。
理工男老公问,为啥红楼梦有如此高的艺术地位,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但确实地位非常高,所以要想通过厚重的内容来诠释他,感动红迷,是一个宇宙级挑战。太多人迷恋它,研究它,尝试去懂它了。
又见红楼梦的内容争议确实很大,我自己也确实没get到他的语言组织,结构和铺陈的套路,但是舞美灯光还是可圈可点的。
曲径通幽,太虚幻境,云雾缭绕,波光粼粼,灯火摇曳,真亦假,有还无,飞旋于空中的十二钗,倒映在水中的锦帘门,水光与灯光交相辉映,舞台观感确实是美好的。
说完了众口难调的又见红楼,再聊一聊近期感到惊艳作品。艺术和它带来的感动,总有相通的地方。
差旅途中,终于有点腻了读者和青年文摘(无意冒犯),买了大字版本《小说月报》。
我总不喜欢从头开始看,随意翻到一篇《荒野甜心》,这个题目蕴含的反差萌我爱了。看到“他们都那么专注,专注到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还看到“他喝酒的样子很贪婪,永远喝不够似的”,又看到“她没办法不热爱《在路上》,可是眼下这种热爱让她感到陌生,如同面对过于久远的记忆”。
看到这些,就突然觉得,写的真好。为啥?是触动了自己的记忆么?好像也不全是,是因为语言很对胃口吗?好像也不全是,是因为那种淡淡的,也有点忧伤,说不清道不明,虚无缥缈又有点痛快的感觉吗?好像也许不是,也许是的。但具体是啥,一时也说不出来。
就是觉得,买这本杂志,看到这篇,很感动,也觉得,真值。一看作者简介,还是个90后。某些后浪还的确是可畏的。
写到这里,又开始发散了,回想起多年以前,在第一家工作单位的时候,和师傅去798见一个客户,大家在破旧二楼的走廊转角处看到了些许或许是随意丢砌的,或许是有意而堆砌的,发黄发旧的报纸,“点缀”以胡乱撕碎的边缘不规则的泡沫塑料。我的师傅也是一个热爱摇滚的,青春估计也很疼痛的人。他用同样或许是嗜烟导致的发黄的手指托着腮,皱起眉头,仔细地品鉴,终于小声地赞叹道,哎呀,艺术,就是这个样子的,就是让人看不懂。
那个开工作室老板情商也不高,说那真的只是一堆废纸垃圾,没啥意思,马上要去处理掉的。我的师傅反应很快,他说,哦,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艺术就,就应该是这样的。
是啊,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或许应该有意义,也许真的没有啥意义。
可能只是觉得喜欢创作者或者说创作者所表达的一种感觉,一种自我陶醉,陶醉的自己相信,旁的人可能也不禁相信了,喜欢以上的一切。
还有,比起天下熙攘,只为利往,这种酸臭,执着,无惧评判的勇气,也蛮可爱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是某些表现形式,某些只言片语,灯光璀璨,水光潋滟,青春疼痛,能够激发一些感动,一些回忆,能够让人感受到美感,是不是作为一个作品,就可以了。要求不高吧?好像也不低。
不过也,确实需要抛开值不值这件事,艺术创作和商业化是一个尴尬的论题。
不说那么多了,只是就心灵感受这件事而言,有美,有感动,就足足可以了。
因为创作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创作本身也需要有让人恣意评判的勇气。
anyway,创作者们,艺术家们,怎么都是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