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冯卫东老师的《今天怎样作教科研》,澄清了我头脑中对教科研的许多误解,提高和加深了我对一线教师如何做教科研的认识和理解,也从一定程度上明白了一名教师应该去走的成长路径。
工作了三十多年,形成了潜意识中许多的对教科研的错误的认识。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教科研就是做课题;教科研的呈现形式就是可以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而学校里日常的听评课是在进行的最基本的教科研。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
1.教科研不是课题的代名词。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对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和现象的反思、总结和梳理,都是对教育科学的研究。这些反思、总结和梳理虽不在预定的课题范围之内,但如果让思考针对某一问题和现象系统化起来,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研究,就是在做真正的教科研,这样的教科研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其意义和价值正如郑金州在《教师如何做研究》中所说,这样的教科研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恰恰是对教育现场的把握和判断,恰恰是对教育事件所作出的意义分析”。
2.教科研的结果呈现形式也不仅仅就是撰写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教育随笔、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甚至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3.日常的听课评课是在进行教科研吗?如今的听评课是学校里最常见到的教研形式。但听评课是在进行教科研吗?仔细阅读书中的第五讲《在细节的品味中体悟真义——谈课堂微观观察》,再联系陈大伟教授倡导的“观课议课”,就会让人明白:只有在对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和细节进行展开了的“聚焦”式的观察和研究,才是真正的教科研。因为这样的观察和研究能获得“有关教学规律或本质层面的启迪”,使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都能在专业成长上有所收获。
读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课题以及如何做微型课题研究和规划课题研究。以前也有过两三次做课题的经历,但那都是跟在学校的课题召集人或负责人的周围,人家让怎么做就怎么做,课题的开始、进行与结束似乎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基本没什么关系,对自己的内心也没什么触动,自己也没有从课题研究中得到什么教育教学行为上的改变。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要把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转化为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去促进真实问题的解决,这样的课题研究才有真正的意义。而书中对如何写课题申报文本、如何做课题的研究方案、如何实施规划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操作层面上的论述,也是我第一次从流程上看清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的全貌,这对我今后的教科研方面的工作有着很实用的指导价值。
读这本书,也让我不断地反观着自身,不断地思考一些与教科研相关的问题:我的工作有没有与教科研结合起来?我在教科研方面有哪些长处和短处?我有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实践性理论”……
结合对这本书的阅读,和对郑金洲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和陈大伟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的阅读,我明白了教科研对一名教师的意义和作用。郑金州教授认为,教科研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陈大伟教授认为教育科研的意义对教师来说,在于“新知(对教育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的新的观念)、“新事”(新的实践手段和方式、新的实践效果)、“新人”(教师的人的新生或者新人的创生”,它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会帮助更大,对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回顾我的从教经历,我虽然对教科研有好多的误解,也没有正儿八经地做过课题,发表过论文,但我有记日记的习惯。三十多年来,我持续地记下了自己的教育生活。另外,在跟着新网师的学习和一些读书共同体的读书活动中,我也写下过一些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其实这些也有一定的研究的成分。只不过,我缺的是对某些问题和现象的持续的、深入的、“聚焦”式的思考。也正因缺乏系统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导致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一些肤浅的、零碎的思考,只有一些不成型的经验,没有让自己的教学经验变成理论,没有让自己的教学思考变成思想,所以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没有“属己的实践性理论”。这可能就是制约我的专业成长的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
冯卫东老师在《点亮教育人生的“灯”》的报告中曾提到过一句话:“成长要有规划”。他说:一个教师要做“六一居士”。那就是要有“精气神、教学主张、课题、专著、队伍、成果”。“精气神”就是一个教师的职业认同,就是对教育工作的爱和投入,就是要敬业爱岗。以此为基础,一个教师要能炼制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最好把自己的教学主张做成课题去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能出版相关的研究专著,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自己的教学主张的统领下汇聚一支队伍,做出教育成果,这是一个成长型老师应有的成长路径。
听了冯老师的报告,读了冯老师的书,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我早十年、二十年读到了《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这本书,听到了冯老师谈“成长规划”的这些话,也许我的教育人生就会改写,也许我的教育生活就会有更多的丰盈和精彩。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我今后没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的话,至少我明白了什么是教科研和如何做一名成长型的老师。还有一句古话:“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明白了道理,去做一定的努力和奋斗,去做一定的弥补和补救以及追赶,也自有其价值。我想这就是我读《如何做教科研》这本书的收获,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