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冷金花教授团队与生物信息技术平台主任王晓月团队联合在国际期刊《细胞基因组学》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揭示了异位内膜细胞的特性,以及病灶微环境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为开发早期诊断标志物以及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了潜在可能。
一项针对艾滋病的最新研究表明,不同时间开始的抗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对艾滋病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艾滋病病毒储存库、艾滋病前病毒“整合位点”等的研究,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提供了新的依据。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因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约有10%的育龄女性受其影响。子宫内膜本应是覆盖在宫腔的组织,定期脱落形成月经排出体外,可一旦长到子宫以外的位置,如卵巢、宫骶韧带、子宫表面等,就会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现有的手术切除和激素抑制疗法不仅有诸多副作用,而且好比“打补丁”,只能暂时缓解,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为探究发病机制,明确异位内膜细胞与病灶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研究团队收集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以及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全面分析了异位病灶和子宫内膜的分子特征。
研究人员在样本中鉴定出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异位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虽然离开了子宫,却依然保留着对月经周期激素的“记忆”,保持着和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相似的周期性基因表达模式,但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基因表达,这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卵巢间质细胞分为两类:一类像“炎症指挥官”,吸引免疫细胞聚集;一类像“建筑工人”,分泌大量纤维物质,把病灶包裹成坚固的“堡垒”。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被“建筑工人”紧密包围,外层再由“炎症指挥官”驻守,从而形成严密的三层结构。
研究人员发现,WNT5A信号通路在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通过WNT5A信号通路向周围的卵巢间质细胞发送“生长指令”,这种异常信号如同病灶的“启动开关”,推动细胞异常增殖和炎症反应。
该研究揭示了异位内膜细胞的特性和病灶微环境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深入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WNT5A信号通路的发现也为未来开发新诊治方法提供了新靶点。
文:通讯员 陈恔 健康报特约记者 段文利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王乐民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YTW528H】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