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个文学梦,想用一支笔勾勒这个世界。在大四的时候,我的这个梦达到巅峰,便不顾家人反对跨考新闻传播的研究生,遗憾的是,没有考上。
2019年在新疆支教时,我写过两三万字的支教记录,校领导和我说,我有做作家的潜质。我听完沾沾自喜,自以为有点天赋。然而,一进入社会,忙着生存的我将文学梦彻底抛在一边,虽然心里还惦念着它,但生活将我紧紧缠住,根本腾挪不出时间给它。
或许是因为带娃太没有自我,在二十四小时的压榨下,我内心那点微弱的光又跑了出来,便用文字记录生活,对抗生活。写着写着,一个意识在我心里明晰:写作,是我这辈子要做的事。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的理由再简单不过,喜欢,纯粹的喜欢。我喜欢与文字的互动。读到好的作品时,我会被那些奇妙有趣、美丽动人的文字吸引。轮到自己写时,我喜欢思想被文字承载逐渐清晰的感觉,喜欢文字被我勾勒、编排、调整的感觉,尤其是当我用心写完一篇文章,我会有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像艺术家打磨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一般。
如果追溯我的过往,我的第一个文学启蒙人是爸爸。爸爸在我小的时候经常给我讲床头故事,那些有趣的民间传说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文学的影子。
小学的时候,启蒙我的是《皮皮鲁和鲁西西》这套书,它们打开了我想象力的大门。我记得其中有一本讲的是文具盒里的橡皮小人,具体的故事情节我早已不记得,但那种沉浸于书中的满足感和兴奋感,我仍记忆犹新。特别是在故事的最后,我不舍得从书中抽身,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小孩好不容易吃到糖果,吃完时舔舔嘴巴,意犹未尽一样。
然而那个时候,我没有钱买书。书的来源多亏了一个同学,她家有很多很多书籍,放学时我总要去她家借上两本来看。还有一个来源便是教室的图书角,我最爱看《格林童话》、《伊索寓言》这些。如果要我给小学生推荐书籍,我会首选这些童话书,因为它们能守护一个孩子的童年。
如果说小学的那些书籍在我心灵种下了一颗关于文学的种子,那么大学的大量阅读才让它生根发芽,我才明白自己对它的喜欢。
大学时,一有空闲,我便泡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个下午。我喜欢图书馆里那种静谧的氛围,喜欢指尖划过书籍的感觉,喜欢空气中弥漫的那股墨香味。那个时期我读了欧亨利、莫泊桑、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还读了沈从文、萧红、钱钟书、张爱玲的一些作品。那些书籍带给我的力量和震撼是巨大的,虽然我在物质上极度贫穷,但它们让我的精神世界极度富有。
大量阅读后,我萌生了写的想法。尤其是在我读过柴静、白岩松的作品后,我觉得当记者是一件太酷的事情啦。每天面对未知,每天四处奔走,还能一边记录这个世界。于是我萌生了跨考新闻研究生的想法。
最后的结果是我没考上研究生,也没走上那条从业道路。
再来客观看那段经历,那个时候的我是过于理想主义的,把记者这个职业看得太过美好!但我不能否认它的全部意义,毕竟我有全力以赴过。况且,它让我保留了写的习惯。
再到现在,断断续续的写和断断续续的热爱,让我彻底明白,写作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在这条路上,潜质不算什么,天赋也不算什么,唯有扎实地写,扎实地读,才能走出一条路来。
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