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澄弟(2)【1146】2024-11-4
评点:以身作则
曾府的当家人,现在已责无旁贷地是这位四爷了。但四爷也不是安分守己之人,他对出头露面一样的热衷。这几年里,湖南虽不是湘军与太平军角逐的主要战场,但战火并未彻底熄灭。咸丰八年七月下旬,围攻衢州的石达开部二十万人退出浙江进入福建。九年二月,这支部队又由福建经江西进入湖南,军势浩大,连克桂阳、郴州等城,围攻永州府。四月,石达开挥师北上,全力围攻宝庆府。湘军中许多兵勇出自宝庆府,对曾氏部队的军心是个很大的打击。将士们惦记着家乡的父母妻儿,忧重重,无心作战。湖南官兵四万人囤聚宝庆,湘乡各郡的团练再次热火起来。
曾四爷这几个月来便一门心思用在办团练上。他在给大哥的信中很可能谈到兵勇不听约束、纪律散漫的事。大哥于是告诉他,无论军纪也好、家风也好,其培植的关键在于头领,并以自身为例加以说明。“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等等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不愿受约束的。许多人之所以接受约束去吃苦,是在压力监督之下的受迫行为,或是为了某种追求而强制性的行为。身为头领,无人监督,也无人给予压力,人的本性便自然而然地滋生了。这时,应以“更高的人生追求”来加以限制。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便是成功的首领或失败的首领的一道分水岭。
信的末段谈到了曾氏近日所遭遇的一桩大事:奉命赴蜀。
在这之前,曾氏做了几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先年十月打下吉安后回家起屋的老九,四月底来到曾氏所在的江西抚州大营。五月初,在其父去世二十七个月时,曾氏与老九一道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然后再正式脱去孝服、穿起官服办事。这就是所谓的“服阕que(守丧期满除服)”。
二是将抚州旧部四个营,再加上新募的七个营,共十一个营五千八百人,交由老九统领。这个新建的军营仍叫吉字营。这支部队日后成了曾氏最为得力的嫡系。新建的吉字营立即赴景德镇援助张运兰部。
三是奏请李鸿章留营襄办军务,协助曾国荃前往景德镇。
现在来谈一下“奉命赴蜀”的背景。前面谈到,四月份石达开率部围攻宝庆府。两个月来,宝庆战场成了鄂赣两省湘军自主帅到兵勇人人关注的焦点。五月份,胡林翼继先期所拨水陆援军一万人后,又令李续宾之弟李续宜所部五千人渡过洞庭湖回湘救援。曾氏也命萧启江带五千人赴宝庆。
宝庆战场两军相持不下。湘军统领更担心石达开会由宝庆而进四川。当时,鄂、赣两省,月需饷银三十六万两银子。这项饷银靠的是各省接济,但各省都不大情愿出。湖南乃湘军的家乡,自然不能推辞。湖北因胡林翼做巡抚,大权在握,每月鄂省拿出的银子最多。除开湘、鄂两省外,最大的饷源便是四川了。四川本就富饶,又加之有川盐获大利,三则一直未遭兵火,故拿得出银子。倘若石达开进入四川,则川饷便有断绝的可能。
一时间,四川又成了倍受关注之省。
胡林翼于援川之议更有深层的考虑。当年胡从贵州来到湖北,因曾氏的原因,才在湖南站住脚。胡一直牢记曾氏的知遇之恩。咸丰六年三月,他将四千人民交给曾国华,让老六一夜之间便做了一支大部队的统领。这是胡对曾的答谢。他为曾氏一直未有地方实职之事抱屈,便想借援川之机为曾氏求川督之职。他说服湖广总督官文,让官文上一道密折给朝廷,请朝廷派曾氏进川并授之以地方实职。
朝廷接受了派曾氏进川的建议,却并不授曾四川总督的职务,这令胡林翼大感意外。胡的这个设想,一定与曾氏通过气,可以想象得出,曾氏当时一定失望得很,内心里一定会很抑郁。
这可以从曾氏借种种理由拒绝入川的奏折中窥视一二。
曾氏找了三个借口:
一、身边无兵。萧启江所部五千人已回湖南,景德镇战场正在白热时候,曾国荃、张运兰的围城之兵不能撤。抚州老营现有的二千兵勇,皆江西省发的饷,自己无权调动。二、若将兵力撤走入川,则江西空虚。如此,则四川未保江西先弃。三、现在湖南吃紧,若带勇长途跋涉入川,则沿途上兵勇将会逃走回湘。想说到这一点的时候,老练的曾氏乘机再次发泄无实权难办事的牢骚。他说,勇丁之所以难以约束,是因为他们极难有升官的机会。湘军中虽有许多人得到都司衔、守备衔、千总把总衔的赏赐,但这都是虚的,补不到实缺,前途无望,故一有机会便走。
怎送提出这三个理由后,请朝廷不让他入川,只带少数人再加上部分水师扼守湖北宜昌,兼顾四川与湖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