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创新发展
——在始兴“诗意田园·生态寻风”乡村诗会论坛上的发言
·桂汉标·
十月风来,遍野金黄。在这充满丰收气息的时候,始兴县举行“诗意田园·生态寻风”乡村诗会暨第十一届生态文学大赛征文颁奖仪式。这是粤北文学界的一项喜事,值得鼓掌点赞。
始兴县的生态文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1996年开始,由香港铭源基金赞助、韶关市团委和作家协会主办的校园文学夏令营,已从市一级向区县发展。1998年7月,始兴举办该县历史上的首次夏令营,就结合始兴经济社会发展以生态为先的定位,把面向青少年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夏令营,明确地冠以“首届生态文学夏令营”的名号。可以说,这是始兴生态文学开始起步前行的一个好兆头。随后举行的历届夏令营以及新千年后举办了十一届的生态文学征文大赛、两套“九龄文学丛书”和该县作者出版的其它本土专集,里现了一个县域文学、尤其生态文学形成了聚集发展的群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23年11月29日,广东省作家协会首个生态文学创作基地落户始兴,标志着始兴生态文学创作,经过二十多年一茬茬耕耘者的努力,已站在更高的位置,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对于县、市、省各级领导的重视扶持、始兴本土作者群的团结努力以及各协会领头人的奉献付出,都值得给予表彰并总结经验。这是我发言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点,表彰和总结,都是为了发扬光大,向更新的目标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论是顶层设计的战略方针,还是在各行各业的全面落实,必将要求让符合古今天道人伦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化为行动。作为反映人的精神形态的生态文学,如何向高、深、精、新诸方面拓展,值得所有从事生态文学写作的基层作者们思考探索付诸实践。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贴近现实,接地气,关心基层。文学源于生活,生态文学更是如此。不要忘记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造福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在城镇的基层和偏远山村,还有多少为生活艰辛奔忙的苦辣酸甜,值得关注与反映。现在流行的生态诗,大多数停留在歌颂自然环境的美好、休闲探幽的惬意,较少关注生态与底层民生中深刻微妙的关联。我们不能让生态文学成为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只在少数文人雅士之间流传。始兴县的生态文学要关注百姓的甘苦,要反映普通民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付出与收获。我们要克服贵族化倾向,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痛感的作品是无法打动人心的。我们的创作者要深入到田间地头,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去感受农民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艰辛与希望;去体验山区居民在守护绿水青山过程中的坚守与奉献;去倾听普通工人在绿色产业建设中的心声。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态文学作品才会充满生活的气息,才会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点,我们要正视各种高科技如AI等的来袭,注意新的传播方式,把生态文学道路拓宽,走向更多人心,为社会经济文明发展起到更大作用。始兴生态文学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有一些形成品牌的活动方式,比如连续两年坚持下来的“文苑雅聚,诗意小城——墨江廿四节气系列主题活动”,每一期都办得有声有色。作为外地没有机会实地参与的感兴趣者,我只能通过“始兴县作家协会”徽信公众号,了解每个节气的精彩内容。每次看完推文我总忘不了注意文后显示的点击阅读量,发现大多停留一两百开外,总觉得有些可惜:这么好的内容、推文,花了那么多的努力,受众是不是少了一些?我想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已经开始对文学创作和传播产生影响。我们不能回避这一趋势,是否可以利用它?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AI技术进行生态文学的创作辅助,例如通过AI提供的大数据分析,了解读者对生态文学作品的喜好趋势,从而为创作者提供创作方向的参考。另一方面,我们要借助新的传播方式,如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扩大生态文学的传播范围。我们可以制作精美的生态文学电子书、有声读物,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开展生态文学的话题讨论、作品分享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生态文学。例如,我们可以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制作一些关于始兴县生态文学作品解读、生态环境之美的短视频,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同时,生态文学也可以与始兴县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相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以生态文学作品为蓝本,开发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始兴县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或者以生态文学中的元素为创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文创纪念品、手工艺品等等。
始兴县的生态文学已经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充满信心。只要我们保持对生态文学的热爱,不断发扬传统,贴近现实,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始兴县的生态文学一定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10月2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