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刘禹锡
1、生平。
772-842年(白居易也出生在772年,和刘禹锡是好朋友),字梦得,洛阳人。
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后来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815年奉诏回京,次年再次被贬,先后任播州、连州、夔州、和州刺史。两度被贬,一直在外当官,当了二十多年。到826年才被召回朝廷。晚年任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追赠户部尚书,世称“刘宾客”或“刘尚书”。
2、人物特点。
(1)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运转规律。除此之外,不能否定人的主观性。人的主观性体现在对世界的改造上。
以前的哲学观点,认为天子就是天,君权神授,等等,这是一种唯心的思想。但刘禹锡不一样,认为人是能够胜天的,他说“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认为天和人有各自的特殊规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就是因为这种唯物主义观,他积极参加革新运动,并且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依然保持顽强乐观的精神。
(2)表现出一种对“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
他觉得这个世界是新陈代谢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者更优秀。他的很多作品都表达了这种观点,比如:“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如《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表现了诗人乐观的心境,表达了他对宇宙生生不息的独特认识。他认为,不要去哀叹旧事物,不要总是以怀旧的心情去理解世界,应该去拥抱新世界。所以他才能在备受打击的情况下百折不挠,始终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和进取精神。
如《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在这首诗里面,借桃花影射“二王八司马”事件。因此再次被贬。
之后他又作《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十二年后,他再次被召回京都的时候,仍然用这个桃花作为比喻,嘲笑那些迫害过他们的在政治舞台上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体现了他意志顽强、幽默开朗的性格。
他在《杂曲歌辞·浪淘沙》里还写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就是说,历经千难万苦,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直到晚年的时候,他依然豪情满怀,在《酬乐天咏老见示》里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所以说,他是非常豁达乐观的,因此就赢得了“诗豪”的美誉。他的诗里很少有中晚唐诗人那种普遍的感伤情调,都是积极乐观的,总是给人奋发向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