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期,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线。访谈邀请两院院士及中央企业杰出科技人才,围绕行业科技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彰显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中央企业发挥“三个作用”、争当“三个排头兵”贡献智慧力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系列融媒体访谈将在科技日报、新华网、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知领”、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的航天”“军工记忆”“中国航天文化”、科普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新媒体、知乎等平台播发。今天为您分享第十期《打造物探“中国芯” 奋力书写能源报国的时代答卷》。
从“两宽一高”技术领跑全球,到万米深地勘探实现突破,一代代石油人传承铁人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以科技创新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中国石油集团物探首席专家张少华,受邀参加“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讲述随着全波场勘探、深水开发等新蓝图展开,中国油气工业正以更坚实的技术底气和人才储备,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故事。
战略引领:央企主导科技攻关 破解“两深一非一老”勘探难题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议题下,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指出,石油天然气工业具有高度的国家属性与政治属性,必须坚持央企主力军地位不动摇。他强调,面对深海、深地、非常规及老油田挖潜等“两深一非一老”领域的新挑战,需依托国家主导的科技攻关,突破物探理论、技术及装备瓶颈。
中国石油物探首席专家张少华进一步阐明,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石油人落实能源安全要求的具体举措。随着勘探开发的持续深入,我国剩余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两深一非一老”领域,这些领域地质构造复杂,储层隐蔽性强,勘探难度极高,对勘探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持续加大攻关力度。
就物探攻关而言,张少华表示,要在现有取得巨大突破的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纵波、横波、转换波联合的全波场地球物理技术勘探攻关及应用,打造更多的装备和软件利器,继续引领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油气勘探在“两深一非一老”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EV56高精度可控震源在高原戈壁滩施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东方物探勘探船海上作业
技术突围:“两宽一高”问鼎国家发明奖 打造物探“中国芯”
谈及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两宽一高”项目,贾承造回顾了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的攻坚历程。他指出,该技术解决了深海、超深层勘探“看不清”的难题,助力国内天然气产量从2008年的500亿立方米跃升至2020年的1800亿立方米,并推动我国物探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张少华介绍,地震勘探被形象地比喻为给地球做CT,“两宽一高”即宽频、宽方位和高密度,可以说是用高清相机给地球照相。宽方位相当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照相,得到地下全貌;宽频相当于彩色照片,能显示地下丰富的信息;高密度就相当于数码相机的高像素,像素越高,照片质量越好。“两宽一高”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已成为全球物探行业的主流技术,推动地震勘探进入“高清时代”,为超深层、非常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范式,助力中国石油东方物探连续十年营收全球第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东方物探人在“黄羊和雄鹰都无法到达的地方”——秋里塔格刀片山上作业,一举攻克世界级勘探难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东方物探塔里木物探研究院机房
人才筑基:弘扬科学家精神 锻造全链条创新梯队
针对人才队伍建设,贾承造提出“四个维度”:强化央企对科技人才战略价值的认知,构建多层次梯队(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技术骨干),夯实基础研究力量,传承铁人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他强调,需形成“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文化生态,应对全球科技竞争。
张少华结合实践提出“基层练兵”理念:依托国家级项目为人才搭台子、压担子、架梯子,推动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企业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田、练兵场和大学校,企业要依托国家级平台和项目,为科技人员搭建成长平台,创造成长空间。”他以GeoEast软件研发为例,讲述400多人科技团队20年磨一剑的坚守,彰显“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
未来布局:瞄准全波场勘探与深水攻坚 构筑能源安全新防线
面向未来,贾承造呼吁央企聚焦AI融合、万米超深井、深水勘探等前瞻领域,规划10-30年技术路线。他指出,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尚存短板,需加速装备与材料工艺突破,同时推进全波场勘探技术研发。
张少华透露,中国石油东方物探正攻关纵波、横波、转换波联合勘探技术,打造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他强调,企业创新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攻克“卡脖子”难题,让科技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新华网记者 杜文杰)
———— / END / ————
责任编辑丨李娜 李虹萦
校对 | 郎媛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