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速企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昂首面对、一往无前,坚决攻下这个‘山头’”丨张存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23 08:25:38   浏览次数:1  发布人:d93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2025年2月23日,是张存浩院士诞辰97周年。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和激光化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研究,在高能化学激光领域、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1965年12月的东北,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一个关于火箭发动机助推器的试验即将进行。试验前夕,钱学森有些担忧地对一位年轻人说道:“继续这样做,你们要小心掉进

    编者按

    2025年2月23日,是张存浩院士诞辰97周年。

    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和激光化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研究,在高能化学激光领域、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5年12月的东北,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一个关于火箭发动机助推器的试验即将进行。

    试验前夕,钱学森有些担忧地对一位年轻人说道:“继续这样做,你们要小心掉进河里。”

    岂料,年轻的科学家信心满满:“放心吧,这是背水一战,说什么我们也要把它拿下来!”

    钱学森没有再说什么。

    这位当时的年轻人后来成长为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就是张存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张存浩

    来源 | 新华网

    为国转行

    20世纪50年代,我国面临国外政治封锁与核威胁的双重压力,为应对紧张的国际形势,我国决定自主研制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火箭推进剂作为“两弹一星”的重要燃料来源,被提升到国防安全与尖端技术的层面上。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张存浩身上。

    那时的张存浩,刚因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火箭推进剂,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但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于是,他转变了研究方向,带领一群人,在对火箭、发动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了全新的科学研究。

    在研究火箭推进剂的过程中,张存浩创造性地提出,把火箭发动机助推器应用于飞机上。这样,在火箭助推器的推动下,战机就可以冲到 U-2侦察机的飞行高度,一举打掉它(U-2侦察机)。此项建议得到了上级单位的高度重视,1965年6月,由空军、第三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下发文件,被列为“414”项目。张存浩任项目室主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张存浩(右)在检查实验数据

    来源 | 《张存浩传》

    在张存浩的带领下,项目人员全力以赴,短短数月,就改装研制出了试飞样机,并解决了火箭点火器、实验样机的液路及其时间控制系统、药柱的恒面燃烧设计、配方改进及生产工艺等一个个“拦路虎”,多次飞机升空点火试验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试验失败

    或许是这一切太过顺利,张存浩有些踌躇满志。

    1965年12月,在正式试验时,钱学森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当天,国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防科委、第三机械工业部等部门的首长先后到来,他们要目睹一下这位中国科学家自行研制的科研新成果。

    一切准备就绪。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一级点火成功。然而,当飞机到达万米高空时,意外发生了,火箭因高空点火不成功而失去了助推效果,飞机只能原路折回。

    突然的意外让在场所有人愣住了,作为负责人的张存浩更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陈毅元帅望着忐忑的项目组,哈哈大笑,不仅没有责备,反而安慰起了大家:“没事啦,查找一下原因吧……不要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功!”

      这就是张存浩引以为戒的“走麦城”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出戏。

    重整旗鼓

    张存浩的心里异常沮丧,然而,难过不能解决问题。面对挫折,他们再次集中精力,一点点分析、查找问题。

    在不断反省中,张存浩等人意识到,他们在工作中犯了片面主义错误,由于经验欠缺,项目组把复杂的问题看简单了。在-40℃的万米高空使用的火箭推进系统,温度和气压低,点火药的剂量也必须增加。而在正式试验前,他们只是在常温下做试验,并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

    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并没有浇灭张存浩的热情。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们要坚定信念,永远为党分忧,为国分忧,不但不能半途而废,更要昂首面对、一往无前,坚决攻下这个‘山头’!”

    在他的鼓励下,项目组再次全力以赴,大家争分夺秒,在数月内,奇迹般地建成了一个符合要求的新的高空环境实验系统。

    试验基地位于大连市金家沟,山高沟深,交通十分不便。做实验时,为把冷冻后的火箭发动机尽快送到试车台,六七名年轻人一起扛着火箭发动机在200米长的山路上爬高近十米;试车台无水,大家又自愿组成送水队,从400多米远的地方,爬坡几十米将水送上去,一趟又一趟……

    1966年10月,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固液火箭发动机用于提高歼-5飞机升限的助推器地面试车成功!

    再回首

    40年后,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在总结自己科学生涯的时候,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会肯定自己和否定自己。特别是,要善于反思,要敢于负责任,勇于承担做错了的责任。尤其是,对自己别光说好的,也要牢记走麦城的事例和经验教训。”

    虽然由于当时各种原因,没能再次将安装有火箭推选器的飞机送上天,但在张存浩等人的努力下,我国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

    张存浩这种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让他在以后科研道路上屡屡走在前列。在他的引领下,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探索未知的思维,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任连巨. 张存浩传[M].科学出版社,2024-02.

    [2]一生报国 矢志不渝——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OL].新华网,2014-01-10.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d93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su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