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月1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两倍音速战斗机“歼-7”在沈阳首飞成功。
将飞机从设计图纸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离不开飞机制造者的辛勤付出。“歼-7”战斗机是在当时国营112厂(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前身)飞机制造专家高方启的带领下诞生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高方启
来源 | 中国军网
1953年,高方启调任112厂任厂长。那时的112厂只是一个修理飞机零部件、进行简单组装的市郊小厂,厂房简陋、设备陈旧,职工也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和新招的工人。高方启带领大家边学习、边设计、边施工,75天建成了3万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在工厂基建接近尾声时,他提出“专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请求,改任112厂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之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在国产飞机的研制任务中。
1962年,国家正式批准仿制“米格-21”型飞机,并定名为“62式”飞机,后在全国统一飞机型号改名时,更名为“歼-7”飞机。这次试制任务交到了高方启手中。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62年6月13日,高方启(左)向周恩来介绍工作
来源 | 沈阳工业博物馆
“歼-7”飞机采用了很多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为了试制成功,高方启提出要“吃透技术,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他带着技术人员认真消化吸收图纸技术资料,办起数十个学习班,钻研技术难题,攻克技术难关。
“他特别愿意听取我们的建议,放手让我们大胆去尝试。”全国先进生产者、被誉为“超八级”钳工的陈阿玉,时隔多年,仍然对高方启发扬民主、鼓励大家集智攻关的场景历历在目。在制造机翼受力构件的标准样件时,经过充分技术论证后,高方启大胆采纳陈阿玉等工人的建议,将国外常见的左右体分用设计,改为独特的左右体共用设计,仅这一项创新成果就节约制造工时3万多小时。
此后,钛合金零件成型、整体壁板铁切、整体机头罩加工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技术,先后首次运用到“歼-7”战斗机制造上,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制造效率和飞机性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工作人员调试“歼-7”战机
来源 | 中国军网
1966年1月17日,高方启主持制造的“歼-7”战斗机首飞成功,可这时的高方启却疾病缠身。
1966年1月27日,高方启吃完早饭便感到身体不适,但仍按计划参加车间劳动。当他拿起工具干活时,突然胸口剧烈疼痛,向班长请假回办公室的途中忽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
1966年1月29日凌晨,高方启因抢救无效逝世。弥留之际,他想的仍然是战机,他叮嘱同事:“战备第一,要搞好歼-7、歼-8……”高方启被送进医院时,身上穿着的是爱人亲手织的线衣。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高方启牺牲前所穿的线衣,前胸部分被剪开
来源 | 辽宁日报
高方启先后主持制造了“歼-5”“歼-6”“歼-7”三型战机,制定了“歼-8”战机工艺总方案。他为中国歼击机研制和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杨元超.军工英才高方启:国产喷气式战机制造先驱[N].解放军报,2020-02-07.
[2]歼-7首飞后因公逝世!今天,让我们一起怀念“焦裕禄式好干部”高方启[OL].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2022-01-17.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