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很多年的一张图片
天气回暖,秋意正浓。
去区图书馆借书,常进的一个门竟然关闭,门前一施工队在挖挖填填,被告知,此门前正在修缮,请从南门进入,带来不便,敬请原谅。
还好,不是“暂停进馆”,多亏得自己没有在老远看到施工队时掉头就走,而是不甘心地靠近看到了通知,并得到指路,南门在何方。
图书馆造型独特,银色多棱,宽敞明亮,从来还没有从南门进入过,今天换了一种视角,又是另外一种体验。右手边的盲人阅读区,之前曾无比好奇地进去闭着眼睛体验过那些规律排列的小凸点,上到天文,下到地理,科技、文学等,应有尽有,盲文的发明,也算为盲障人士打开了一扇窗。
今天主要来为小孩借书,自己因为调整了阅读方向,需要的书直接购买,借的书并不多。在一楼阅读区,借了三本,上得二楼,流连之间,还是勉强找到一本自己看的,是一本散文集《一个人,就一个人》,作者,刘同。
孤陋寡闻,不知其是何人何神,掂了掂书的份量,感觉应该算一个较厉害的人,因为一般的人的阅历还不足以撑起如此份量的印刷,遂查了一下手机,得知也算是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加之作者也年轻、书名也合了这几天的心情,由此产生了借回家的念头。
瞧,现在的读者是多么的傲娇,书籍多,选择面广,像清朝的皇帝夜幕降临之时在毕恭毕敬的敬事房太监手里翻绿头牌一样,选谁,除了固定御用的“宠妃”(专业或指向性类),其余的,不过是凭了心情雨露均沾罢了,后宫的雨露还时不时被异域情调的美人(电子书)分得一杯羹,后者在庞大的后宫,以强有力的新奇和猎艳,调剂着天子的多巴胺,令皇帝流连忘返。
最近看书有了新得,选书范围紧缩了不少,不再看到这本书好,借,那本书更好,又借,本本书都那么好,却越看越彷徨,越彷徨就越无目标。现在学“精”了,只看目标之内的,再辅以调适心情类,比如今天借的散文,这样主次结合,思想无负担。
其实看公众人物的散文集不过就是满足窥视欲,散文人人可为,提笔就书,可只有至少稍有点名气的人的散文才有人稀罕,一般的文学爱好者的散文,大都乏人问津,可尽管如此,出版至少一本书,依旧是每个文字爱好者的动力或者梦想。
书,纸质书,而非电子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沉淀气质,它带给阅读者的平静,是其它时代产物所不能替代的。记得有本书的内容就是“书永远不会死”。一本书凝聚了作者毕生经历的精华,而读者阅读只需数小时而已,好在好的书籍可以阅读无数次,并幻化成意识延续下去。
回来的路上,出租车司机也在“看”书,不过此书非彼书——爽文有声书外放着,和枯燥的车轮转动声及车窗外的无任何情绪的阳光貌合神离,司机的职业性质,或者现在大多数人都需要或禁忌或无脑或阴暗或彪悍的爽点刺激麻木的神经。
我们的身在匍匐前进,我们的魂快要无处安放。
每个人精神上都有一部分是充气的,像自行车胎、游泳圈,用一阵就需要往里打气。
我扭头以不易察觉的留意快速瞥了一眼司机,他两眼放着强撑的回光返照光,苹果肌(如果也算的话)机械地朝上移动。
爽文里,装修师傅看着他的雇主与两女现场演绎真人秀,一个夏娃坐一条腿……
唯愿司机的魄跟在魂后面不远,别将油门当刹车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