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崔翊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是92岁的杨绛女士,在接连失去女儿和丈夫后,写下的一本回忆录。里面记录了他们坎坷却又幸福的一生。从牛津留学,到巴黎生女继续深造,回国后战乱逃亡,经历了文化革命等一系列历史巨变,颠沛了大半辈子,才终于有了个家,定居了下来。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很长,很多事件都用只言片语就描述过去,但略知一些历史背景的我们大概可以想到他们有多艰难。但所幸,他们三,一直都相依相守,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在困境中用一隅之地维系着家的模样,无论是在宿舍,办公室,还是后来的三里河,他们用行动证明了,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第二部分我第一次读是几年前了,懵懵懂懂的,当时在想这都是啥东西,魔幻小说吗?于是弃书了。前几日,偶然又翻阅了一遍,了解了些杨绛先生的过往,猛地理解了。书中一切奇异的场景,都是比喻,梦里相见,大概是只能给阿圆在晚上通电话,至于古驿道,大概就是探视住院丈夫的路,那个小舟,应该就是病床了吧。初觉奇异,读完后又觉得妥帖,那段日子,对先生来说不就正是在崎岖的古驿道上行走吗?不就正是梦里越来越重,身心俱疲吗?不就正是女儿丈夫相继离去心上绽出一朵朵血花吗?虚实相生之下,古典韵味慢慢渗出。杨绛先生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指的也就是那个家,那个锺书和阿圆已经先一步到的家,故一六年先生西归之时,悲伤是没有的,应该更多的是满足,她已经于那时找到归途。
想到这里,我鼻头一酸,几乎落下泪来。是悲伤吗?不全是。是杨绛先生对家庭、对亲人的爱深深打动了我。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家庭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心灵的归宿。她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和永恒。即使亲人已经离去,他们的爱依然存在,并且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我们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让我们在困难时找到依靠,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而杨绛先生的生活智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就能够在琐事中找到快乐。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用爱去呵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