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书《思考,快与慢》提到一个框架效应。举个例子捐献人体器官,假如给大家的默认选项是捐献,那如果你不捐献,需要写下不捐献的理由。另一种默认选项是不捐献,如果选择捐献,你要写下捐献的理由。两种不同的默认选项,带来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捐献率一边是99%,一边是9%。这其实就是框架效应,不知不觉中在引导你,让你在这个框架里思考。
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就是我们自己设定的框架和默认模式。比如说认为人生本来就是充满困难和痛苦的,那就或许会更知足幸福,更努力去改善。反之是抱怨,咒骂和负能量。
你认为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什么?我们是规则的改变者,发声者,还是遵守者?
你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金钱,感情,能力,责任?
想想我们的默认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有没有经过改善呢?有没有更新过我们的地图呢?
我们让自己活在一个怎样的框架效应下,怎样的思维模式中?为什么会畏难?为什么会抱怨?为什么会不喜欢其中的一些人?试试跳出角色,重新审视我们自定义的框架。